帕金森病(PD)是全球第二大神经系统疾病。我国帕金森病患者数占世界总数的60%,且增速居全球首位。对帕金森病病人来说,出现前驱症状时往往无感;症状期采用药物治疗,前五年是“药物蜜月期”,随后药效下降,并出 ...
帕金森病(PD)是全球第二大神经系统疾病。我国帕金森病患者数占世界总数的60%,且增速居全球首位。 对帕金森病病人来说,出现前驱症状时往往无感;症状期采用药物治疗,前五年是“药物蜜月期”,随后药效下降,并出现增药后副作用。 目前,医学上对帕金森病的治疗主要还停留在“对症”,那么,是否有可能实现病理机制层面的“对因”治疗?上海团队牵头完成了我国首例临床级iPSC衍生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新民晚报记者今日了解到,经过一年的随访,患者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较细胞治疗前有显著改善。 现有术式对帕金森“无解” 上海市东方医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吴景文教授介绍,帕金森病主要致病原因为中脑黑质区多巴胺能神经元发生了退行性病变和死亡,进而引起震颤、运动迟缓、肢体僵硬、步态异常等运动功能的逐步退化,直至病人死亡。 “我国65岁以上人群中,帕金森病发病率约为1.7%,预计至2030年,我国帕金森病患者人数将达到500万。”吴景文告诉新民晚报记者,“现有的传统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不能再生多巴胺能神经元或解决神经元退行性病变和死亡的问题,尚不能改变帕金森病的疾病发展进程。” 近年来,随着科学家对神经系统可塑性和神经再生方面的深入研究,干细胞疗法成为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蓝海”。 “干细胞即起源细胞,来源于胚胎、成体组织、围产期组织等,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和自我更新的特性。”上海同金干细胞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刘中民介绍,通过细胞移植来治疗包括帕金森病在内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已是一种颇具潜力的新型疗法。 首例受试者恢复良好 2024年1月,上海市东方医院联合士泽生物,经过多轮评审,“采用iPSC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研究”项目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这也是我国首个iPSC衍生细胞治疗帕金森病国家级备案临床研究项目。 研究团队联合开发了自体iPSC来源的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注射液,首例受试者为一名多年帕金森病患者,几乎丧失运动能力。团队通过脑立体定向移植的给药方式,将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送达其脑内特定部位——壳核。 这场神经外科微创手术移植在2小时以内完成,首例受试者没有出现手术及围术期的并发症或其他不良安全事件,平稳度过观察期后进入了12个月的随访期。 吴景文教授现场播放了首例受试者接受细胞治疗前后的生活视频。视频显示,患者双侧肢体颤抖、僵硬减轻,行走步态不稳改善;语言表达能力好转,讲话比以前大声、流畅、清楚;洗澡穿衣系鞋带、扫地等日常生活自理活动及家务能较好完成。 “本产品为患者自体来源,无免疫原性,不会产生免疫排斥反应。因此在研究过程中,无须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更不需要HLA(人类白细胞抗原)分型。”吴景文补充道。 据介绍,第2例受试者业已接受治疗,经过6个月观察,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亦有明显提升。 从实验室走向临床 刘中民表示,在团队开展本项目之前,世界范围内,仅有1例国外患者曾采用实验室级别的自体iPSC诱导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治疗帕金森病,并获得积极的前期临床研究结果,该项研究成果发表于2020年发表于国际顶尖学术期刊《新英格兰杂志》。 “本项目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评估采用人iPSC分化的多巴胺能神经前体细胞治疗帕金森病的安全性、分析其对个体受试者疗效的影响、成药性及未来临床应用潜力。”刘中民认为。 新民晚报记者获悉,近年来我国干细胞产业实现了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跨越发展。新年伊始,国家药监局通过优先审评审批程序附条件批准我国首款干细胞治疗药品艾米迈托赛注射液上市——这是我国首款获批上市的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药品,用于激素治疗失败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在生物医药高地上海,干细胞产业发展迅速。截至目前,全国备案干细胞临床研究项目171项,其中上海27项,占比15.79%;药监局IND许可干细胞临床试验项目中,上海占比20.79%,排名全国第一。 记者还了解到,在免疫损伤、糖尿病、肝脏等疾病领域的干细胞药物都已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不过,专家也指出,干细胞并非万能药,需要进行严格的临床试验,不能盲目使用。 新民晚报记者 郜阳 |
2023-12-06
2023-07-11
2023-11-22
2023-12-03
2023-11-30
请发表评论